11月20日,国家植物遗传资源库项目主体结构全部封顶,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该项目计划于2026年投入运营,届时将储存第一批种子。概念图。资料来源:国家植物园建成后,将收集7万多种植物遗传资源。据国家植物园管委会主任、高级工程师贺兰介绍,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西侧,总面积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种质资源库遵循“广泛收集、科学保存、综合研究、可持续利用”的方针,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植物种质资源7万余种,约200万份。覆盖全球,实现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全覆盖。国家植物遗传资源库保存的植物资源类型包括植物种子、试管苗、DNA、活体植物、花粉和孢子、植物组织、器官和微生物。建设自动图书馆、人工图书馆、超低温存储图书馆、遗传资源数据信息管理区、珍稀植物示范区、科研区、旅游展示区等,集收藏保管、研究利用、科普展览、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国家植物遗传资源库是国家植物园的主要功能设施。工程主体为“钢筋混凝土建筑+钢屋面”结构。该建筑风格旨在与园林自然特色相融合,打造和谐、开放、共享的绿色建筑具有低碳排放。主体结构的全面覆盖,不仅为后续机电安装、装饰和设备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意味着这座集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展示和利用于一体的国家综合资源库距离实际应用又近了一步。国家植物园收藏种质资源约1万种,现藏于储备图书馆。项目建成后,我国植物遗传资源的保存能力和研究水平将显着提高。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具有深远意义。一旦建成,国家植物遗传资源库将提供科学证据并识别濒危物种。穿我们致力于对植物多样性进行全面的研究,包括系统分类学、生态学、遗传学和种群动态,以确保濒危物种的有效保护。我们鼓励跨学科合作,推进植物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研究,并鼓励通过联合项目和数据共享来共享知识。支持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植物药用、食用和生态修复方法信息,促进经济发展、生态资产和绿色技术。这些特点不仅满足了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需要,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保证了国家植物遗传资源库在生态系统保护和科学研究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项目设有多功能展厅及会议室、科普知识点等。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传播种子资源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目前,国家植物园已收集遗传资源约10000份,包括163科、736属、1783种/变种,其中包括车前子、洋车前子、洋车前子、红景天、紫椴等50余种珍稀濒危物种。采集到的遗传资源在储备银行进行标准化管理,预计2026年第一批种子将存入储备银行。 张彦军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范怡静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Explore More

内森·塔尔科夫:街头的苏格拉底 – 新京报

感谢主办方邀请我们校友重返芝加哥大学校园,特别是社会思想委员会的精神家园(

北京启动研究室临床顶级计划 投资2亿元支持30个项目 – 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 张璐)11月1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开展《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

多亏了她,拉丁美洲和南美洲国家断绝了外交关系 – 新京报

2022年,33岁的贝齐·查韦斯·奇诺担任秘鲁总理,任期12天。 3年后,秘鲁和墨西哥多亏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