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北京,林色斑斓,水色清澈。 10月28日,由北京市水务局主办的第十一届“水/美”摄影大赛在温榆河公园拉开今年的重头戏——秋季线下征集活动。近20名摄影爱好者走进9月底刚刚开放的温榆江公园二期,游览朝阳、昌平、顺义三区,拍摄秋景。此次参观,我们近距离感受了这座北京最大、最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的公园景观,了解了其水利防洪工程设施。生态专家全程陪同讲解,旅行团聆听这片土地如何从碎石坑转变为生态模型,用眼镜捕捉“北京最大的城市绿肺”的生态之美。来自活力运动场来到“碳中和”智慧园区,一幅美丽的秋日水生画正在徐徐展开。中午,秋风徐徐,阳光温暖,采集团通过40号门进入文榆江公园朝阳区域。“北京文榆江公园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位于文榆河、清河、清榆湾交汇处,覆盖朝阳、顺义、昌平三区,是整个行政区域内最大的大型生态空间。”行程正式开始前,北京温榆河公园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文宇先生向大家介绍了公园的基本情况。随后,一行人沿着一条花路,跨过一座河桥,来到了公园体育中心的“平台”区“欢乐运动”。你会看到一座白色的建筑,上面装饰着中国风格的扇子。大楼前有一个平静的人工湖。 “它是一个可容纳730人的露天网球场。周围分布着30多个室外网球场。 “西侧有4万平方米的天然草地,可供市民露营,也可举办草市、音乐节等大型活动。”李文宇介绍。他话音刚落,人群中就响起了快门声。有人关注水中的倒影,有人则指向网球场。他手持专业摄影设备,稳稳爬上网球场二楼,捕捉网球场内的光影色彩。记者了解到,温榆河公园的规划、建设实践和运营都注入了资金保障、生态系统管理与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的智慧。共建设生态水廊5条、湿地10处、水位25米、水面350公顷,全部使用循环水。平日里这里是市民和游客享受美丽大自然的天堂。经常下雨时,公园就化身为城市东北部的一块“大海绵”,储存雨水,有效补充绿地和市政用水,每年节水400万立方米。一旦发生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可迅速转化为有效的蓄洪空间,大大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大大提高城市抵御洪涝灾害的整体抵御能力,实现“平安用、应急用”。太阳能停车场、垃圾变艺术雕塑、名为“数字碳宝”的机器人大师……走进昌平,科技与生态的融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该市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未来智谷,该团队将参观 Glacie 等独特地点电动游览车上的故事、无废营地、油画花园、绿环剧场、碳天梯和地球之太阳。园区各处安装了碳积分体验装置,任何人都可以驻足体验。据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文峪河公园“未来智慧谷”二期将以低碳环保为核心理念,大量运用低碳技术,做到节能环保,引入智能互动景观设施,建立“碳点”公园系统,详细记录游客在公园内的绿色出行、低碳环保行为和科普学习活动,并可将这些行为转化为“碳点”。游客可以使用这些“碳积分”兑换零售折扣、预留停车位和其他增值服务。参观两条河流交汇的六野地区,记录 v 的运动用你的镜头感受这座城市。进入朝阳至顺义段,采集组首先到达沙沙营门。李文宇说:“温榆河公园也是全市最大的调蓄蓄洪区,库容、蓄洪量高达1200万立方米,是完善城市中心防洪体系和城市副中心防洪体系工程的重要节点。”苏乃的站在门口,望着温榆河与清河的交汇处,波光粼粼,一片片芦苇随着秋风荡漾,像金色的波浪。一行人随即步行前往此行最期待的地点:文宇生态中心。 “快看,河边有东西在动!”闻言,随行的温榆河生态背景研究队专家吴兰举起望远镜看了一眼,然后对大家说道:“那是一只苍鹭。”近来“这些年,大鸨、秋沙鸭等稀有游客经常出现在这里。”摄影师们很高兴,纷纷把长焦镜头摆好,担心看不到展翅的鹭鸶。记者了解到,温峪河公园近30%的面积都规划为自然区域,植被不修剪,害虫不清除,枯草留作鸟类过冬的食物。公园为什么要保护自然?吴兰说,这就是这是一次通过减少人类干预、恢复重要本土物种、连接破碎的栖息地、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功能来“复兴”城市的宝贵尝试。日落之后,摄影爱好者迫不及待地分享他们的照片,汤川在镜头中描绘出的温暖的秋天,有流动的水鸟,还有现代技术与生态共存的美丽。“走过水润镜花,我亲眼目睹了北京河里蝴蝶纷纷变换的奇迹。”摄影爱好者胡告诉记者,这是水一镜之美最生动的注脚。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水美人”摄影大赛已举办十一届,是介绍北京生态治水的一个窗口。温峪河公园作为首都最大的“城市绿肺”,不仅仅是生态安全的屏障,又是千万市民的“微度假胜地”,十一年过去了,环保理念在我们一次次按下快门的同时悄然蔓延。